在六盘水巾帼创业商会迎来十周年庆典的喜庆时刻,我有幸随同云南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郑南南女士一同前往参加。在这场盛会中,我不仅目睹了众多巾帼精英的熠熠风采,更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参观中,深刻体会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沉底蕴,及其蕴含的深远历史意义与不朽教育价值,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回望历史,在二十世纪的6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四周的国际关系变得愈发紧张。来自各方的军事威胁与战争挑衅接踵而至。在东方,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在美国的军事支持下,意图“反攻大陆”;南方,战火有从美国蔓延至中国的危险,因为美国对越南的战争逐步升级;在西方,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频繁制造事端,不断挑衅中国;在北方,苏联在中蒙边界驻扎重兵,战略导弹更是瞄准了中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与挑战。
1964年4月25日,中央军委总参谋部向毛主席提交一份关于我国经济布局已不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全国14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60%的民用机械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而这些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区,防空尚无有效措施……一旦遭到破坏,将酿成巨大灾害。总参谋部的这份报告,引起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经济建设必须以准备打仗为出发点,并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地区的战略构想。一线指沿海、东北及边疆地区;三线是指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区域;二线则指一、三线之间的地区。此次会议,党中央确定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方针。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以非凡远见,铸就了三线建设这一战略基石,其旷日持久、资金浩瀚、万众一心、波及深远的壮举,在新中国的史册中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历史与战略印记。
三线建设,不仅铸就了工业辉煌的丰碑,更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灵魂——“三线精神”,它蕴含着艰苦创业的坚韧、无私奉献的胸怀、团结协作的力量与勇于创新的勇气。2018年,这股精神被中组部、中宣部共同认定为新时代“民族精神”与“国家精神”的璀璨篇章,与贵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内核交相辉映,成为新时代的强大精神支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物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这一切光辉历程与深邃精神,皆珍藏于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之中,静候于水城古镇一隅,诉说着中国从贫弱走向强盛,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非凡征程,真的很伟大。
供稿:冀蓓红